分配制度
分 配 制 度
关于按资本(包括权力)分配、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按劳分配的思想已否定了按资本(包括权力)的剥削阶级观念,但它仍然是资产阶级法权的观念。反映的是劳动是为自己,而不是为整个社会。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时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时期应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共产主义时期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时期都提倡要求人们各尽所能,但分配制度有本质的不同。这两种分配制度反映的就是有私还是无私的观念。按劳分配要根据劳动时间的长短,劳动强度的大小,创造财富的多少,等。按需分配则不考虑这些因素。它只考虑是否需要。共产主义要求人们要有按需分配的觉悟。共产主义的实现不只是要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而且要求人们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工人们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自发地组织起了星期六义务劳动。这是不计报酬的劳动。工人们受崇高精神境界的鼓舞,不计报酬的劳动,而且劳动效率比平时还高。列宁敏锐地发现星期六义务劳动不是普通的劳动,是一种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列宁专门著文歌颂工人们不计报酬的劳动精神,指出这是共产主义的萌芽。有无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是衡量一个人觉悟高低的标志之一。在列宁时代,斯大林时代,毛泽东时代共产党员们都进行过多次这种不计报酬的劳动。社会主义时期和共产主义时期人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应尽其所能的做贡献,提倡各尽所能的劳动态度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制度无疑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是对按资本(包括权力)分配的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否定,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但它也有其负面作用,这就是在劳动时不是尽其所能,而是拿多少钱干多少活,包含着自私自利的因素。中国古代就有提倡人们“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美好理想。在两千多年的剥削阶级社会中,一直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实,而只是偶尔发生在极个别人身上。这种美德被人们颂扬。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提出在思想领域中的根本纲领是斗私批修。这是毛泽东的慧眼独具,是要率领人们和传统的自私自利观念作斗争。这是用共产主义思想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引导人们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提倡人们逐步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道德观念。这是率领整个国家民族向传统观念进行冲击,提倡公而忘私,先公后私,直至进入圣界的大公无私。
历史的曲折是惊人的。毛泽东主席离开我们以后,按劳分配也逐渐离我们而去。现在,我们经历的已是按资本(包括权力)决定社会财富的归属。广大劳动者不只是受剥削,而且是被掠夺。大人物们在高谈资产性收入,把这种不劳而获的取得社会财富,合理化,法制化。使剥削制度有理合法。这是历史的大倒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是对社会主义的背叛。所有制是分配制度的前提和核心。在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社会里,能按劳分配吗?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社会里,能按劳分配吗?在极少数人占有大多数社会财富的社会里,这是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吗?给资本(包括权力)剥削掠夺劳动的社会加上特色二字,这样的社会还能是社会主义社会吗?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借更改名称以改变事物,乃是人类天赋的诡辩法!当直接利益十分冲动时,就寻找一个缝隙以便在传统的范围以内打破传统!”中国是实行了三十年公有制
社会主义的国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观念已烙入人们的头脑。这是任何人也去不掉的。走资派出于他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挖空心思创造了初级阶段论,补课
论。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引向了资本主义。按劳分配失去了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按资本(包括权力)割取社会财富便发生发展起来了。两极大分化。其恶果全国人民有目共睹,拭目以待恶果的进一步恶化。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