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调你的结构,我卖我的地
从十七大开始,中央就做出了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决策。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中央总算下了最大的决心,强调要“调结构、转方式、保增长”。然而地方政府的脑筋一时却转不过来,卖地经济仍然被当作最热的热罐子抱着。人民网消息,武汉市一处刚刚建成5年的400多套别墅,又面临再次拆迁。据当地有关官方人士称,这是“多赢”(链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4562/11217025.html)。
官方说是“多赢”,其实未必。政府和开发商双赢是定了的。一部分业主已经签了拆迁协议,不知道是“自愿”还是被“自愿”。另一部分业主则认为自己在这场双方实力并不对等的“博弈”中输了,他们表示不理解。想想也对,自己刚花了十万、八万装修完毕,又要拆迁,这装修费用肯定打了水漂。刚装修完毕的还好一点,已经搬进去的更倒霉,又得再搬一次。中国有句老话,搬家十年穷,一些家具,搬来搬去就搬坏了。还有就是一些杂物,刚刚搬完家,想用的时候都找不到。搬家累人、操心这一点,相信不少朋友也深有体会。所以就直接利益各方来看,也未必是多赢,肯定有不少人是被“多赢”。
在这个被“多赢”的局面中,最大的输家是国家。这400多套别墅所用的钢材、水泥,是以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生产出来的,这么一折腾,全变成了废物,肯定在某个地方又要污染更多的环境再生产出这些建材来。另外,现在的商品房设计使用年限一般应当在五十年到七十年,实际上用一百年问题不大。现在刚刚建成5年就要拆了,那就浪费了大约五十年到九十年。这样算起来,说是多赢,实际上赢的是开发商和政府,另外还有站在这个利益链条上尚未露面的人,而一部分或大部分业主以及国家,则是输家。有赢有输,倒是也符合利益守恒定律。
我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卖地总有卖完的时候,但武汉方面看来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卖完了征回来再卖也就是了。我得佩服他们,有高人啊。可是新问题又产生了。在网上看到,某地一位处长为了接待部长,都忙成了秃顶。我也相信,对上级如此恭敬的地方政府领导也不在少数,或者说比比皆是。但在中央一再强调“转方式、调结构”的时候,武汉方面何以如此大胆,还非得冲着卖地使劲呢?向中央叫板?给中央上眼药?不会呀?再想想,也未必不会。何止武汉,有多少地方政府不是在两会刚刚落幕之际,又去忙于卖地了?你调你的结构,我卖我的地,管他呢!
地方政府要想换脑筋也难,理由很简单,卖地来钱最快。大家也不要以为卖地的官全是贪官,清官也会选择卖地。贪官跟钱没仇,清官照样。政府有钱,官也好做。老百姓没钱看病,把民政局长叫来骂一顿,然后再把财政局长叫来骂一顿,“留着钱干啥?养小的?你小子想贪污咋地?老百姓看病都看不起,知道吧,赶紧给我拿出钱来。只要有一个老百姓因为没钱看病死在家里,你们俩小子吃不了兜着走。滚!”得,一切都和谐了。老百姓孩子上学没钱,教师工资拖欠等等,别管有啥麻烦吧,只要把财政局长叫来骂一通,就一切OK。发展自己的品牌,培育自己的核心产权,发展自己的生态农业,培育自己的绿色工业,不行吗?也行,但那玩艺周期多长啊?多困难啊?操心费力不说,两届都不一定见效果,自己栽树,别人盖房,这种傻事一般人不愿意干,再说我们的清官干部也都是“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更不会干这没有回报的傻事了。从这里看,房地产行业的暴利以及卖地经济除了培养庸官、懒官之外,也培养不出什么好干部。
房地产行业的暴利不打掉,卖地经济不清除,结构是调不了的。房地产就像一块大海绵,不仅吸引了大量资金,也吸引了人才。干房地产,开名车,住豪宅,抽云烟,喝贵酒,搞科研,喝豆腐脑都紧张,你干啥?我就算你无比爱国,宁可受穷,也要为国家研究新技术,钻研新学问,向伟大的陈景润同志学习,但你过年回家怎么去见老爸老妈呢?总不能大学毕业五、六年再向他们伸手吧?所以,资金、人才全挤房地产那儿去了。资金、人才的流向调不动,调结构能调成吗?
总起来说,我觉得,要想“调结构、转方式”成功,只能通过两种办法。一是打压高房价,力挺有发展潜力、科技含量高的行业;二是把只会卖地的庸官、懒官清出去。否则,结构调不动,方式也转不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