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血泪拆迁真就无解吗

2025-02-15 观点 评论 阅读

毕诗成:血泪拆迁真就无解吗

2009年12月05日   华商网-华商报  毕诗成

这一周,拆迁之殇的血与泪,肆无忌惮地在公众面前飞扬。在成都,四川女人唐福珍为抗拒拆迁,将汽油泼到身上点火自焚;在上海,“勇敢女人”潘蓉手持自制燃烧瓶阻挡掘进的挖土机;在青岛,柔弱女子张霞在多次强拆面前,痛下决心直面燃烧的自己;在贵阳,无奈的被拆迁居民用40多个液化气罐堵路讨要说法……天南地北,形态各异,却上演着相似的悲剧;《蜗居》里那个与开发商斗智斗勇却难免一死的 “拆迁老太太”,竟有如此写实的映照。

无数次善良的呼吁与谴责,在残酷现实面前,俨然成为莫大嘲讽。更悲哀的是,我们看着它们此起彼伏,却看不清何时才会戛然落幕。两支庞大队伍,在一条狭窄胡同相逢:一边高喊着城市快速开发的愿景,一边厮守着羸弱的生存权益;一边高举着支持依法强拆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一边摇动着本该更有力的 《宪法》和《物权法》;一边是现实利益的铲车,一边是铲车下足以迅即变成砖瓦石块的立身之所。权力、权利;强者、弱者;上位法、下位法……当所有这些强悍地纠缠在一起,个体的生命抗争可以获得同情的泪水,却不足以融化矛盾的坚硬。

城市化运动与公民化权利,真就要互掐着脖子闷死在这窄胡同里吗?面对拆迁血泪,我们真就束手无策了吗?一个又一个倒下的普通百姓,需要纪念,以纪念缅怀他们在法治精神下保护财产的主张、鞭挞导致命案的暴力。但我们不该成为专业的“哭尸者”,只懂得在每一次事后流出柔弱的泪水;痛定思痛,我们更需要成为大禹一样的“治水者”,寻找对抗之源,疏导对峙之利,抽掉釜底之薪,用人类的睿智超越同是人类制造的苦痛。面对燃烧自己的熊熊烈火,只要没有穷尽努力,我们便没理由摊开双手耸耸肩,释然承认这道难题的“无解”。

对抗四处升级,找寻制度上的共有根源,应该就是拆迁条例与宪法、物权法的冲突未被平复,在现实中得以放大。唐福珍自焚了,却被定性为“暴力抗法”,作出裁决的不是法院,而是执行强拆的政府部门。这类荒谬背后,是本该建立在公共利益基础上的行政强制,与商业开发中市场交易行为的混乱交叉;是拆迁条例中赋予有关部门的强拆权力,与法治原则下剥夺公民财产必须遵循司法裁决等正当程序的强烈对撞;是经营城市理念下的急躁,与充分保护公民财产上需要极大耐心的矛盾纠葛……这种混沌不清且无法克服的法律与政治错误,令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利益博弈成为奢谈,也造就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每一方都能为自己找到貌似合法的解释,反过来又升级了暴力的极端。有人希望唐福珍成为另一个孙志刚,以其惨死换取对拆迁条例的反省,这也是法学家多年的呼吁,不晓得燃烧的汽油与躯体会否成为催化剂,催化出现实的行动。

从法律上厘清权益和权利的边界,确为釜底抽薪之举,却不可能成为解题的全部。任何一次悲剧,都是在具体人具体行为之下酿就的,委屈、愤怒等非理性因素必然要在个案中扮演角色,所以,拆迁中的公权道德,也应成为一种“显学”。必须让更多人懂得:政府官员在地图上画一个圈,十天半月就要拆迁殆尽,本就是在以透支权利为代价的伪效率;只要雇家“安置公司”到前台主导,出了暴力事件便可以置若罔闻,本就是没有政治道德的乱作为。公众谴责唐福珍自焚前最后三小时执法者的冷漠不作为,但在过去几个月的纠纷对抗中何尝有过热情与作为?还记得2007年沸沸扬扬的重庆“钉子户”事件吗?之所以成为 “伟大的标志性事件”,当地政府足够的耐心、克制功不可没,甚至连媒体也不吝褒奖。这种耐心、克制的公权道德,不该是媒体聚焦之下才有的产物。而要普及这一点,滥施暴力就须严惩,领导责任就须追究……遗憾的是,这方面“教材”着实有限。面对所谓“为一己之利绑架公共利益”的“钉子户”,司法化解没有做出几个开通合法博弈的样本,反倒一再沦为虚假诉讼的工具。

“拆迁”就像一块试金石,是它们,而不是那些拆后建起的高楼,检验着城市发展的水平,测量着社会断裂的程度。我们承认城市拆迁中现实利益的强大,却不该低头认同它足以主宰我们的命运。面对“血泪拆迁”一再上演,是妥协地默认“无解”,还是起身迎难求解,将检验这个社会的良心。

血泪GDP,中国何时能够真正说不?

心魔 发表于2009年11月27日 09:11 阅读(3)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104条生命,催生了黑龙江省长一句“不能追求带血的GDP”!带血的GDP,再次成为全国网民热议的焦点。栗战书省长坦诚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矿难,最后如何问责,自然不是普通民众所能左右的。

  104条生命的鲜血,惊醒了公仆,神奇的国度还存在着“带血的GDP”。其实,除了带血的GDP,还有更多含泪的GDP,更需要反思反省。含泪的GDP,何尝没有冷却了鲜血。

  鲁迅先生于传统文化中读出了“吃人”二字,而普通百姓却从GDP中读出了“血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星转斗移:中国在奥运圣会中,体验了“体育强国”的梦幻;在国际政治舞台中,日益受到重视。冷眼观之,受到重视,与实力与文明无关。就像今天的朝鲜,在国际舞台上,也是一个人人关注的焦点,也像江湖中,叫花子组成的丐帮,同样也是一支人人不得不重视的重要力量。也像传统中国乡村社会中,最受关注最被重视,往往不是富农,而是流氓无产者,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就是这个道理。

  曾几何时,媒体也报道了,“国民幸福指数”名字叫GNH。可惜GNH与GDP相比,知道的人太少了。而GDP却成为中国几乎人人都知道的概念,虽然也没有多少人真正知道这个GDP究竟是怎么回事。但强大的宣传机器,却能将这个GDP变成中国人人知道的概念,该是何等神奇的能量。与此同时的是,奥运强国、《中国可以说不》也成为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经典。似乎国家强大了,百姓就自然安居乐业了,上天的航天飞机,以及入海的航空母舰,空前盛大的国庆庆典,一系列世界之最的建筑、铁路,似乎真成了中国速度、高度的象征。

  但是,每每诺贝尔奖颁奖,主流媒体艳羡、高等学府禁声、各种专家也降低了分贝。中国何时可以也来个《中国对诺贝尔奖说不》,那就和谐了。

  如何看待、评价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就及蔽端,已经成为国人无法绕开的重大问题。没有反思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只有感情渲泄的民族,而没有理性表达的民族,注定只能是没落的民族。

  无庸讳言,三十年来,恢复重建的法律制度在更高、更大、更雄伟的庞大建筑物面前,还显得异常缈小与微不足道。市场经济体制写进宪法,也不能彻底打破各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牢笼与篱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也挡不住席卷全国的征地与拆迁热潮。

  这里是官商合作的天堂,也是道德沦丧的沃土,广厦何止千万间,却庇不了天下寒士,也没有换来民众真正的笑脸。高昂的住宅挤榨着欲作房奴而不得的无奈,日益壮大的二奶群挤压了繁荣娼盛者的空间。

  这不是哪一个人的责任,也不可全部归结到政府头上。但是,必须正视,GDP,不仅有带血的,还有含泪的;不追求带血的GDP还不够,彻底向血泪GDP说不,才能使社会真正和谐。

  期待中国终有一日,可以自信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已经坚决向血泪GDP真正说不了!

标签:拆迁   GDP   成为   中国   血泪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