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驳吴晓波的《钱学森你的伟大只欠一个道歉》

2025-02-14 观点 评论 阅读

财经作家吴晓波近日写了篇妙文——《钱学森 你的伟大只欠一个道歉》,看了后我豁然开朗,我说中国的财经评论怎么这样的不搭调,原来是这么回事。为什么?往下看。

那文章的大意是钱学森在大跃进时期写过几篇吹捧农业放卫星的文章,说哪哪的亩产达几千斤,并论证学亩产可达几万斤。这已是旧闻,以前有人专门将当年的报纸扫描后上传到网络,署名确实是钱学森。吴晓波在文中说“钱学森的论文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它们为各地大放卫星提供了充足的“科学论证”,···他的文章还深深影响了最高决策。”进而导致,“到了年底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195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5亿斤,几乎是去年的十倍,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粮国――实际产量只有4000亿斤。毛泽东开始考虑“粮食多了怎么办?”。”按吴晓波的说法,钱学森可以说是大跃进的主要推手,应对之后的 三 年 自 然 灾 害 负主要责任。

事实真是这样的吗?钱学森的文章是什么时候发表的?大跃进开始以后。大跃进是谁发动的?当时的中共中央。钱学森既然不是大跃进的发起人,他为什么要写或者是同意在这几篇文章上署上他的名字?熟悉当时历史的都知道是为了过政治关。当时任何的政治运动,都要人人过关,就是人人都要表态支持,否则就会被冲击,结果很可能就是成为反革命。当然也就不可能从事科研工作了,中国的导弹、火箭发展计划就会受影响。钱学森作为知名科学家怎样来表态呢?发表科技文章成了当然之选。

钱学森是不是大跃进的主要推手?当然不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大都出身农村,他们知道农耕是怎么回事。各地放卫星高报粮食产量骗不了他们,按毛泽东当时的说法是不能给群众泼冷水,只是后来引发 三 年 自 然 灾 害 是他们始料未及的。吴晓波在文章中说钱学森的文章深深影响了最高决策只能说明他不懂历史,甚至可说是幼稚,如不是这样,就只能说明他别有用心了。毛泽东和他战友们如这样容易被影响,蒋介石也不会败逃台湾,联合国军也不会撤离鸭绿江了。

邓小平说过一句大实话,他说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老干部大都在文革中说过违心话,做过违心事。其实何止在文革中,文革前也是这样。如果说大跃进时大家是被蒙蔽了,庐山会议时应该清醒了吧?除了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人以外没人对大跃进发表反对意见,尽管他们心里另有看法。直接领导经济建设的刘少奇、陈云能不知道实情?长期掌握情报系统的周恩来不知道有人虚报产量?在需要他们表态时,他们却对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人群起攻之,其中言辞激烈的有第二代核心邓小平,以邓小平的精明,他能不知道谁对谁错?

事实很清楚,钱学森此举就是为了过关,错没错?错了。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就算吴晓波穿越回去,表现也不一定比钱学森好。要说道歉,经过那个年代的人人有份,政治运动一开始就要求人人过关,凡是没被打倒的都表态支持了运动。先请那些主张钱学森道歉的人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出来道歉,如成了馒头馅,由这些人代为道歉?要不要道歉,关键得看这些自保行为行为是否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这几篇文章起到了多少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时全国一片狂热,早就不需要钱老去推,他的这几篇文章也不过是大海里的几朵浪花,没他的文章,季老也会被别人忽悠起万丈热情。钱学森的文章从理论上说根本没错,袁隆平说如按5%的光能转换率,亩产可达3000公斤,他这辈子能看到亩产1500公斤就不错了。照袁隆平的说法,亩产可达六万公斤,钱学森才说几万斤,保守得很,我在央视见袁隆平说这话的,你可查央视的存档。若要说道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都应道歉,吴晓波怎么不写文章要求他们或是他们的后人代为道歉?我想他不敢,这些人的有血缘关系或没血缘关系的后人正当权,吴晓波只会拣软的捏,反正钱学森一个搞科学的,除了社会影响,也没什么权力,批他无被收拾之虑却有成名之利,何乐而不为?

为什么吴晓波要攻击钱学森?对其人品最有利的说法为他对历史不了解,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如果这一条被他否认,那就剩下三条理由。

一是为了出名。钱学森本就有名,凤凰卫视又刚将“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的最高大奖——“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大奖”颁给了钱学森,这时批他正好抓眼球,虽然此材料早就有人揭过。这年代,有眼球就有收入,吴晓波便能更快地致富。

二是因为嫉妒。请心理学家解析解析吴晓波在文中流露的心态,我们能知道很多真相。“3月28日,凤凰卫视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了“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的颁奖礼,盛典的最高大奖——“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大奖”,颁给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他出生于辛亥革命爆发的 1911年,两年后就将成为百龄福寿老人。我在电视前,目睹了感人的盛况,而我的心底却隐约浮现出另外一些景象,我喝着很浓的普洱茶,沉着气,把它强行压了回去。 ”他压回去的是什么?茶水克妒火。

三是有政治目的。近年来知识分子对中国共产党可说是离心离德,这和中共近年来某些方面的表现让人失望有关,也和统战部一帮大爷的尸位素餐有关,更和部分反华反共势力有针对性的攻击活动有关。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凡是表态支持中共或是曾经紧跟中共而又没有公开批评过中共的知识分子都在被攻击,这次连钱学森也捎上了。钱学森何许人?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中国现在能炸平美国,钱学森功不可没。谁最恨他?他倒了对谁最有利?谁最有动机打倒他?当年钱学森回国时,美国政府中有人表示决不能放他走,他抵得上五个师。看样子,吴晓波现在是要替美国人消灭这五个师了。

既然敌人对钱学森发动了攻击,那主管中国舆论宣传的干什么去了?中宣部啊!你不知道中国有出了名的四大不准,气象台,配种站,统计局,中宣部,里面除了气象台是因为科技发展限制而导致其不准,其他三个都是真正的人的因素在起作用。中宣部是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瞎管。铁血军事网曾有网友批评过中央某位领导人,有关部门居然将网站的服务器没收了。就算是一个公民骂了另一个公民也应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哪能动用政府力量直接没收服务器,取消其说话的权利!就算是对这位领导人的施政行为有看法,一个公民评论祖国的政府行为也算正当行使公民权利,有关部门凭什么管?真到了要他们管的时候他们又不管了。这篇文章先是登在《新周刊》,又被《文摘周报》转载。《文摘周报》据说是四川省政府办的,也在替疑似反共势力张目,不愧是前任贪腐宣传部部长的部下,让在下佩服得无话可说。

我发现个规律,凡是贪腐官员领导过的部门,即使在他们翻船后依然是混乱不堪,错误百出。和四川省前任宣传部部长一起倒台的重庆宣传部部长领导过的重庆宣传部一样。前段时间重庆江北区的洋人街出了个性主题公园,其低俗与下流大家可以搜搜网上的图片。以前曾有些酸溜溜的人说重庆人没文化,其实是重庆的某些政府官员没文化。这样的项目也敢批,主管文化工作的重庆市委宣传部居首功。要在欧美,宣传部长早就引疚辞职了。考虑到他混到现在这步也不容易,算了。不称职的官员不止他一个。

吴晓波在此事中的表现说明其人完全没有掌控材料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他的评论大家只当是一阵风,千万不能拿自己的钱开玩笑。

钱学森 你的伟大只欠一个道歉


2009年似乎是一个与纪念有关的年份,我们纪念建国60周年、五四90周年、洋务运动140周年等等,不过,我们似乎还应该“纪念”50年前的那场***:从1959年到1961年,后世称为“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民经济跌入空前的萧条低迷。全国工厂关停近半,2千多万新招职工被驱回农村。因粮食的短缺,广大乡村爆发大面积的饿死人现象,非正常死亡人口超过2千万,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况。

这一篇专栏要写的人和事,远跟整整半个世纪前的那场灾难有关,近则是被不久前的一个颁奖盛典引发出来的。

3月28日,凤凰卫视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了“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的颁奖礼,盛典的最高大奖——“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大奖”,颁给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他出生于辛亥革命爆发的 1911年,两年后就将成为百龄福寿老人。我在电视前,目睹了感人的盛况,而我的心底却隐约浮现出另外一些景象,我喝着很浓的普洱茶,沉着气,把它强行压了回去。

几天后,我去香港浸会大学演讲,在电影院观看了2008年奥斯卡获奖电影《朗读者》――香港人翻译成《读爱》。那是一个关于二战和德国人的故事。在影片中,德国人表现出了强大的忏悔力,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少年,教授和罪犯,犹太人和非犹太人,所有的人都在对纳粹的罪恶进行反复的辩论、反思和批判。

当我默默走出电影院的时候,一路上,我一直在回想几天前脑海中浮现出来的那个故事,然后,决定写这篇文章。

我想说的故事应该从1958年讲起。

那一年,中国在搞“大跃进”,粮食亩产要一年翻番,各地都在“放卫星”。1958年夏收结束,各地的高产记录不断被刷新:6月8日,河南省信阳地区遂平县宣布,小麦亩产2105斤。四天后,这个县又宣称亩产增加到了3530斤。6月12日,遂平县嵖岈山卫星集体农庄实现小麦亩产 3520斤,报纸的新闻标题为《卫星农业社发出第二颗卫星》。这是第一次出现“放卫星”这个高产专用词。

凡是稍稍有点农业知识的人,对于一亩地能够产出多少粮食,大抵都有一些基本的常识,新中国的领导人大半出生农村,并长期在农村从事军事活动,为什么对遂平县这样的“卫星”不产生怀疑呢?

就在嵖岈山卫星集体农庄放出“卫星”后的第四天,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粮食亩产会有多少?》一文。

钱学森此时是国内知名度最高的科学家,1955年,美国全面压制社会主义中国,正是在中美关系最为交恶、而新中国最最需要科技人才的时候,他从美国毅然归来,这一事件在全球科技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因为钱学森所从事的研究有关当时最尖端、最机密的导弹和核武器技术。

正是这位全球顶级的科学家在文章中详尽而“ 科学地”论证说:“现在我们来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亩土地上的太阳光能的30%作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太阳光能的30%把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成养料,其中五分之一算是可吃的粮食,那么稻麦亩产量就不是现在的两三千斤,而是2 000多斤的20多倍!这并不是空谈。”在另一篇发表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上的文章《农业中的力学问题――亩产万斤不是问题》中,钱学森进一步从力学专业的角度进行了更细致的计算:“我们算了一下,一年中落在一亩地上的阳光,一共折合约94万斤碳水化合物。如果植物利用太阳光的效率真的是百分之百,那么单位面积干物质年产量就应该是这个数字,94万斤!自然,高等植物叶子利用太阳光的效率不可能是百分之百,估计最高也不过是1/6,这就是说,单位面积干物质的年产量大约是15.6万斤。但是植物生长中所积累的物质,只有一部分粮食,像稻、麦这一类作物的谷粒重量,约占重量的一半,所以照这样算来,单位面积的粮食的年产量应该是7.8万斤。这是说全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晴天。如果因为阴天而损失25%,那么粮食的亩产量应该是5.85万斤。这是说,作物要在全年都生长,如果仅在暖季才长,也许要再打一个2/3 的折扣,那么平均亩产量是3.9万斤了。”

钱学森还另外写了一篇题为《农业中的力学问题――亩产万斤不是问题》的文章,发表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上,在这篇文章中,钱学森进一步从力学专业的角度进行了更细致的计算:“我们算了一下,一年中落在一亩地上的阳光,一共折合约94万斤碳水化合物。如果植物利用太阳光的效率真的是百分之百,那么单位面积干物质年产量就应该是这个数字,94万斤!自然,高等植物叶子利用太阳光的效率不可能是百分之百,估计最高也不过是1/6,这就是说,单位面积干物质的年产量大约是15.6万斤。但是植物生长中所积累的物质,只有一部分粮食,像稻、麦这一类作物的谷粒重量,约占重量的一半,所以照这样算来,单位面积的粮食的年产量应该是7.8万斤。这是说全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晴天。如果因为阴天而损失25%,那么粮食的亩产量应该是5.85万斤。这是说,作物要在全年都生长,如果仅在暖季才长,也许要再打一个 2/3 的折扣,那么平均亩产量是3.9万斤了。”

钱学森的论文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它们为各地大放卫星提供了充足的“科学论证”,正是在这些文章发表后,“粮食卫星”从亩产数千斤一下子窜升到了数万斤。很多年后,北大哲学系教授季羡林回忆说:“我是坚信的。我在心中还暗暗地嘲笑那一些‘思想没有解放’的‘胆小鬼’。觉得唯我独马,唯我独革。”

更要紧的是,他的文章还深深影响了最高决策,1959年7月11日,在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与周小舟、李锐等人夜谈时说,“敢想敢干,八大二次会议是高峰,还有钱学森文章,捷报不断传来,当然乱想起来。”中央党校的党史专家罗平汉日后评论说,“出身于农家的毛泽东本来对那些放出来的农业高产卫星是将信将疑的,而科学家从科学原理对农业高产的论证,却使他相信粮食高产是有可能的。”

“放卫星”的结果就是,到了年底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195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5亿斤,几乎是去年的十倍,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粮国――实际产量只有4000亿斤。毛泽东开始考虑“粮食多了怎么办?”。“放卫星”导致高征收,产量是虚的,征购可是实的,到1959年,农民的口粮和下一年的种子也被征走了,农民不愿交,就搞反右倾、反瞒产、反私分,甚至抓人、关人、打人。后来发生的事实就是让人不寒而栗的“三年灾害时期”,这一切,距今刚刚五十年。

我并无意让钱学森承担大跃进或“放卫星”的历史责任,不过,易卜生说的好,“每个人对于他所属于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至少从史料来看,他的那一份似乎并不小。

钱学森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科学家。他在归国后的数十年中,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得“两弹一星”(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功勋奖章,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 火箭之王”。此次,凤凰卫视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中华网的中华论坛就“钱学森获奖大家有意见吗”做网民调查,所有参与投票的人都表示同意,反对票为零,每一条跟贴都充满了对钱老的敬意。

从动手写这篇文章的第一分钟起,我的内心始终非常的忐忑不安,因为,我想听到一个98岁的伟大老者的最后一声道歉。

对于1958年的那两篇论文以及所产生的后果,钱学森应该有道歉。这是一个“档案社会”,人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越是大人物,所需负的责任自然越大。

没有这一声道歉,钱学森的伟大人生并不会逊色一分毫,然而,有了这一声道歉,他却可以给所有的后辈增添一份我们渴望而缺失的财富。他还活着,很多逝者已经没有了这样的机会。

我们是一个“乡愿”的民族,我们很善于自我原谅和原谅别人,并视之为美德。而正是因为这样的民族性,使得我们常常忘却苦难,并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坚决的忏悔和永不自我原谅,这是一个民族得以进步的动力。一个有羞耻感的国家,才可能具备反思力,才可能持续前进和获得尊重。

行将百岁的钱学森,度过了一个壮丽而伟大的人生,他所欠的,或许只剩下这一个道歉。

标签:文章   一个

条留言  

给我留言